骄傲与愧疚——北京市高考史上第一个满分作文幕后的故事
作者简介
(滑动查看更多)
王珍 曾任外交部政研室参赞、拉美司副司长;1999-2000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乌拉圭东岸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兼驻拉美一体化组织观察员;2000-2003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2003-2008年,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现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
本文音频
本文内容
耄耋之年,也是怀旧之年。像所有同龄人一样,我常常怀念过去的岁月,童年、成长、欢乐、忧愁、喜怒哀乐,五味杂陈。如所有新中国外交官一样,我常常回首往事,使命、担当、艰苦、愉悦、恢宏场面、复杂斗争。有许多满意与骄傲,也有不少缺憾和愧疚,对国家,对家庭,都是如此。于公,自有党和人民评判;于私,则由家人和亲友打分,自己心里也有一杆称。
难忘1980年7月盛夏,北京市高考刚刚结束,一个消息不胫而走:北京市出现了高考史上第一个满分作文,考生是北京五中应届毕业生。据传,市高考语文判卷小组集体讨论,反复推敲,一致同意打满分,创下高考作文满分先例。
消息传到我所在的外交部西欧司,我立即想到:这个考生很可能是我的女儿。她是五中文科班毕业生,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作文犹佳。
语文考试结束后,她告我作文题是《读“画蛋”有感》,说自我感觉不错。我问她如何开头、怎样结尾、分几个层次,她说以“人说名师出高徒,此话确实不假”开头,结尾是“达芬奇画蛋直至学画成功和我的失败、进步都说明不仅教者要有方,学者更应不怠,两方面因素结合起来,有什么知识学不会,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呢?”。中间分三个层次,分析了达芬奇成功的原因,列举了她自己学琴失败的教训和在老师指导下从坚持写札记到作文成绩不断提高的经历,得出了“教者有方,学者不怠”必得成功的结论。
她还讲了一个小插曲:试卷要求不超过1000字,她成文后发现用了1001个字,于是把开头的“常言道”改成“人说”,终以千字收官。我认为她的文章起承明晰,结构严谨,构思巧妙,是一篇好文,得分应在37分以上(满分为40分)。
三天后,试卷姓名角揭开,印证了我的判断。于是,专家点评,媒体报道,我的女儿成了“名人”,被从沈阳姑姑家急召回京,接受访谈、向来年参加高考的学生传授经验,她的7本札记被借走传阅。孩子本就低调,不愿“出名”,应接不暇,颇有不堪重负之感。我只好替她“挡驾”,但还是碍于情面,在一无打印机,更无扫描设备的情况下,手抄了多份文稿,应索送给了同事和朋友。
女儿的札记
我为女儿的成绩感到骄傲,这种骄傲延续几十年,直至如今。我骄傲,是因为女儿跟着当教师的妈妈在农村上小学,转到北京后因为教育水平的差距,降级入学。她自幼励志,学习从不用人督促,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品学兼优,而且“自创”了一套独特的学习方法,高考得高分,进入北大法律系并非意外。
朋友们问我是如何培养女儿的,这正是我的愧疚之处,一辈子的愧疚,对女儿,对妻子,对父母和姐妹的愧疚。女儿的成长,不能说没有我的功劳,但很小。我第一次出国时,女儿刚上小学不久,跟着妈妈在蓟县老家很艰苦的环境中生活,吃了不少苦,也经受了磨炼。“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她自小懂事,在妈妈的培育下养成了吃苦耐劳、好学上进的好品质,毫无骄娇二气,更无歪风邪气。她一直把妈妈看成“最好的老师”。她和妈妈都是我的骄傲。
从1970年到1978年,我在国外连续工作8年,期间除去短暂休假,一直是“两国分居”,没有陪伴妻子和女儿。她们先在农村,后转北京,克服了诸多困难,尤其是病痛。女儿幼时多病,妈妈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多少次在寒冷的冬晨和炎热的夏天骑着自行车或挤公交车带女儿看病。中午,妈妈回不了家,年幼的女儿在热心邻居的帮助下自己热饭吃,晚上站在大门外等待妈妈回来。我们一家非常怀念在“筒子楼”度过的那14年,忘不了那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好邻居,没有他们,我家的困难会更多。
我对女儿的“贡献”之一,是要求她每个月通过外交信使带给我一篇作文,我认真修改后再交信使带回北京。在信来信往中,我看到了她的进步。
我1961年上大学离开家乡,父母一直与小妹一起生活,我未能在二老膝前尽孝。“忠孝不能两全”对中国外交官而言更属常见,如今父母早已西去,回想起他们的恩泽和自己作为独子的孝行缺失,常常老泪横流。
我非常感恩我的大姐、小妹和她的一家,没有他们替我分忧,挑起了为父母养老送终的重担,我怎能轻装上阵为国尽忠?尤其令我难忘的是母亲中风瘫痪卧床7年,小妹和妹夫伺候在侧,细心照料,始终如一。母亲幸福地度过晚年,以93岁高龄安详离去。此贤此孝,我永生不忘。
王珍与夫人、女儿在西班牙格拉纳达市
(摄于1984年7月)
人生苦短,我已过八奔九,女儿也快退休了。回顾一生,自己对国家,对家人的愧疚都难以弥补,但事业、妻子、姐妹和女儿赋予我的骄傲是永恒的,永远在激励着我,让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定得始终。
附:北京市高考作文第一个满分
(摘自“百度文库”)
文/王大绩:北京高考第一篇满分作文出现在1980年。当时对满分作文的认识和现在不大一样:现在认为,只要内容、语言、结构达到一类文上线,没有错别字等硬伤就可以给满分;那会儿可是认为完美无缺才能给满分的。
1980年高考作文题目给出了一则材料:
画蛋
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一位卓越的画家。他从小爱好绘画,父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洛伦萨,拜名师佛罗季奥为师。老师不是先教他创作什么作品,而是要他从画蛋入手。
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几天,老师见他有些不耐烦了,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要知道,一千个蛋当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地表现出来,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
佛罗季奥还说:反复地练习画蛋,就是严格训练用眼睛细致地观察形象,用手准确地描绘形象;做到手眼一致,不论画什么就都能得心应手了。
后来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期的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造出许多不朽的名画,成为一代宗师。
作文要求:仔细阅读以上短文,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一篇读后感,要求观点明确,结构完整。
阅卷中,有一篇作文受到大家一致好评。但是能不能给满分,却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作文不可能十全十美,满分没有先例,总得扣一两分;也有人认为,这篇作文无可挑剔,应该可以给满分。
经过热烈而审慎的讨论,最后,阅卷领导小组终于做出了破天荒的勇敢决定:这篇作文无懈可击,为什么不可以给满分?给满分!
这北京高考史上第一篇满分作文,作者是谁?也引起阅卷老师们的兴趣。当时,还有许多社会考生。一开始,大家断言,这篇作文决非一个应届毕业生的手笔;应该是一位社会考生所作,而且是一位有相当写作经历和经验的作者,例如记者或报刊通讯员,常写社论、短评的人。试卷启封,作文的作者是北京五中一位应届毕业生。
作文全文如下:
读《画蛋》有感
人说“名师出高徒”,这话实是不假。依我看,这原因有二:其一是师之教有方;其二是徒之学不怠。离开了这两条,既称不上“名师”,也出不了“高徒”。名画家佛罗基奥手下出了一代宗师达芬奇,便是很好一例。
当芬奇投师于佛罗基奥时,佛罗基奥没有首先教他创作作品,却要他画蛋。这是佛与凡人不同之处。十几天只是画蛋,芬奇自然是不耐烦了,这时,那位名画家才告诉他画蛋的意义所在:他的目的是严格训练学生的细致观察与准确描绘形象的能力。这正是佛罗基奥的“有方”。正是由于这有方,才使芬奇得以日后有成。
我也曾有过一位“有方”的老师,不过她不是什么有名的人物,只是一个大我几岁的女孩子。几年前,我请她教我拉小提琴,她先问我做事有无耐心,我不明白她的意思,自然是回答“有”。开始学习了。她先给我做了做示范,看着她那娴熟的表演我真羡慕。可轮到我时,她却让我练习拉空弦。几天过去了,她给我的任务还是如此。她告诉我,拉空弦是基础,只有练到运弓自如了,才可拉曲子。现在想想,她这话实在有理。是的,她不是什么“名家”,却也是个会做老师的人。
然而,我并没有成功,又拉了几天空弦,我听到的总是那单调的“拉拉”的声音。哪有一点儿我为之陶醉的乐曲呢?我一烦之下,一弓挑断了琴弦,发誓再不学了,于是我的提琴只好休息了。
由此我想到,师固然要有方,更重要的是徒要不怠。芬奇的成功,关键的一点就在这里。佛罗基奥讲清道理之后,芬奇便刻苦练习,用心学习,正是经过长期艰苦的艺术实践,他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作品。而我的失败,恰恰也在这里。这时我方感到,怕艰苦,在困难面前懈怠,终究是要失败的。
不仅学习艺术是这样,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要从一点一滴的细微之处学起,只有打好基础方可学出成绩。
我喜欢写作,真羡慕那些作家,而我的老师却要我天天记札记,把所见所闻的小事都记下来,当时我不明白老师的意思,只是坚持了。现在,当我一本本地翻看那一摞札记时,方悟出了老师的用意:她是让我积累材料,感悟生活,从基础做起,一点点地提高啊!所以,我在写作上的进步——虽然它微小——是老师教之有方的结果,同时也是自己没有懈怠的成果。
芬奇画蛋直至学画成功和我的失败、进步都说明不仅教者要有方,学者更应不怠,两方面因素结合起来,有什么知识学不会,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呢?
——北京五中应届毕业生 王延风
文/王大绩:这篇作文结构严谨,先总后分,首尾照应。选择两个方面构筑作文主体:一方面是“师之教有方”;另一方面是“徒之学不怠”。
两方面具体论证都使用了比较法,但比较的方式并不雷同:前者用类比,用两位教徒“有方”的老师教法实例来说明观点,例证不显单薄;后者用对比,用芬奇学画的成功和我学琴的失败为例表明观点,孰可取孰不可取,取谁舍谁,一目了然。
而为了增加文章的厚重感,文章没有拘泥于“学习艺术”一隅,而是宕开笔法,开拓到“学习文化知识”的领域,用个人经历中的正面的事例论证,而这既和前文的负面事例相映衬,又有别于前文“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式的“师、徒”分说。它呈现的是“师”的指导与“徒”的勤奋配合相得益彰的喜人收获。结尾收束,高度概括,揭示本质。
全文最精彩的部分在严整的结构思路、缜密的辩证思维。在阅读中,我们循着文章思路的引领,会体会到阅读的深层愉悦,这种愉悦属于“理趣”。
此外,说理辩证,联想自然,语言质朴平实,但是严谨冷静,不容置疑,有很强的说理性。
例如作文第一段,这一段话共四句:
第①句提出中心论点:“名师出高徒”。用“人说”表明这一观点早有历史渊源,而我完全同意:“这话实是不假”。
第②句提出两个分论点:“其一是师之教有方;其二是徒之学不怠”。用“依我看,这原因有二”既表达出自己对前人观点的延伸,又表达出分论点与中心论点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③句从反面重申两个分论点以及它们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第④句“便是很好一例”扣接到作文题目给出的材料。起承转合,一气呵成,严谨有度,与《六国论》的典范开篇异曲同工。
- END -
作者 | 王珍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元元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